为充分展示辖区党员和群众昂扬向上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,威海市文登区环山街道秀山社区联合10个社区、阳光智学山海(威海)、隆达物业等多家单位开展以“盛世华章 时代颂歌”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,共同向党的生日献礼。
6月28日18时,建党104周年文艺演出在细雨朦胧中拉开帷幕。尽管天公不作美,但舞台四周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雨伞填满,观众们或披着雨衣,或撑着伞,翘首期盼演出的开始。舞台灯光穿透雨幕,将飘落的雨丝染成金色的细线,与远处若隐若现的霓虹灯交相辉映。
6名10岁的儿童身着天蓝色舞蹈服,衣服上绣着的向日葵在灯光下闪闪发亮。雨滴洒在节目单上,晕开了第一个节目《快乐成长》。雨靴踩踏积水的声音与伴奏乐完美融合,雨中的光点如星辰坠落凡间,在激光照射下形成短暂彩虹,引得现场阵阵惊叹。
节目《党旗更鲜艳》1名身着军绿色立领制服的旗手与18名着渐变绿纱裙的舞者形成动态同心圆,在灯光的照应下裙摆从新芽绿向松石绿渐变,暗喻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。
节目《小巷总理》朗诵,由四名小演员亲情朗诵演绎,通过群众视角展现社区工作者基层治理的温暖力量。
诗歌中“自己的全世界里却没有自己/但老百姓的世界里都是你“这两行形成惊人的情感反转。王诗茵演绎的“背影”意象,与李晟睿刻画的“钉锤”形象相呼应,共同构建了基层干部的情感劳动图谱。诗中“腰酸背痛的微笑”这样的矛盾修辞,揭示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情感维度——那些被咽下的“苦水和泪水”,恰是维系社会韧性的隐形黏合剂。当合诵“心中一团火,眼中一片海”时,完成了个体情感向集体理性的升华。诗歌结尾“点燃阳光的火柴”的意象群值得深思。这根“火柴”既是革命年代“星星之火”的当代转译,也隐喻着数字化治理中的微创新。诗中反复出现的“门窗”意象,恰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诗意注脚——治理创新的本质,就是永远保持向群众敞开的姿态。
节目《叩问青铜》,通过五位当代青年与历史先烈的跨时空对话,构建起革命精神传承的现代桥梁。节目采用“呼唤-回应“的双向叙事结构,让百年前的铮铮誓言与新时代的青春宣言在舞台上交相辉映。青铜器作为历史见证的意象载体,既象征着革命精神的永恒不朽,又隐喻着新时代青年对历史底蕴的深刻叩寻。在声光交织的舞台呈现中,革命先辈的赤子之心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产生强烈共鸣,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,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的生命力。
暮色渐浓时,绵密的雨丝悄然收住脚步。秀字广场里此起彼伏的伞花次第合拢,潮湿的空气却锁不住阵阵升温的热情。当最后一个音符在暮霭中沉淀,雷鸣般的掌声冲破雨后的宁静,许多观众甚至站起身来用力鼓掌。抱着孙子的李大姨眼角还闪着泪光:“那几个年轻人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的设计太打动人了,青铜器上的铭文好像真的在我们眼前活过来一样。“她的小孙子学着演员的样子比划手势,稚嫩的声音重复着剧中台词——这或许就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场景。
环山街道秀山社区这场融合了光影艺术与沉浸式演出的红色庆典,以创新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党史教育的当代转译,这场活动不仅实现了“科技+艺术+教育“的跨界融合,更探索出一条让红色文化“活起来”“传下去”的创新路径。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